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北京的符号

北京就是圆环套圆环娱乐城

曾经固执地认为,负责北京城市规划的人一定是一个搞行为艺术的。

我这么认定的理由之一是:他怎么会将偌大的北京城以“环”为单位来划分?
有人说了,北京是N朝古都,皇城在那儿一摆,二环路往那儿一搁,不按环儿往外辐射,那怎么划分?我想说的是,中国古都那么多,皇城也不是紫禁城独一座,再说哪个城市还没个新城老城的?怎么就北京这么干呢?大清朝亡国多少年了,难道还非要把这个紫禁城当作是全北京乃至全国的中心,让大家伙儿整天围着它绕圈儿吗?说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里的“圆环套圆环娱乐城”,不晓得导演大人是不是借这片子在讽刺北京的城市规划,如果是,那倒是意外的共鸣了。

相信每个曾经或正在那些二、三、四上面绕圈的人都会对这些“环儿”们深恶痛绝。那分明不是路,而是观音姐姐给孙悟空戴的箍儿,一圈一圈地把人们套在里面。而且套上容易,想摘掉可是比登天还难。君不见每天上下班高峰期,甚么内环外环主路辅路赌成了一窝蜂。这个环儿本身没什么毛病,要是每个人都以观光为目的,在环儿上开着车子兜风,那当然是大家Happy。可惜不是,这南来北往的车流,大家伙都是要赶时间谋生的主儿,谁也不想把生命浪费在围着紫禁城绕圈儿上。所以,圈外的想挤进去(据说主路比辅路快),圈里的要杀出来(貌似过了某个出口就得上高架,一股脑开出去好几公里才能掉头),这一进一出的,车就堵上了。

说来说去,这些环儿们方便的只有那些纯以绕圈为目的的观光客,而真正爽了的,相信只有搞行为艺术的那位,君不见五、六、七、八环都已经铆足了劲准备往上套了吗?这可比街头那十块钱一玩的套圈儿来得过瘾,一套一个准儿,好几千万人,一下子就全套进去了。

还有就是在这些二三四五六七八环上盘踞着的立交桥们。

立交桥这东西显然是舶来品,我想老外相对中国人是比较务实的,发明这劳什子应该主要目的还是缓解交通压力。不过这些立交桥到了中国设计师手里,就首先变成了艺术品。那一座座桥架得是个顶个的高,修得是一个赛一个的漂亮,可惜,该堵的地方它还是会堵。相信把那些个立交桥全都拆了换成红绿灯,交通也未必会差得了多少,甚至司机们还不用因为盘桥盘昏了头而多走好几公里的冤枉路。当然,之前说的那些以绕环路跑圈为目的的“观光客”们可能就没这么爽了。

说到立交桥,当然不得不提那个世界建筑史上的极品--西直门立交桥。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见到盛名之下的西直门桥时的感觉,那就是一个字--艺术,真TMD艺术。直到现在我都查不清楚那座桥究竟有几层几个口几条道儿,只知道每次在桥下面打车,想沿着学院路往北走,就没有一次不用绕大圈的。更不用说从西外大街向二环南下的那个极品右转弯儿,用北京人的说法叫“走三个剪刀把”,你听听,连走法都这么艺术。别说外地人不知道怎么走,就算是那些整天水深火热地跑着的的哥们,怕是稍一打盹就得转了向。

我所熟悉的立交桥,除了西直门那座极品,就得属二环沿线的那些神奇的立交桥了。还是回到最初的说法,那些立交桥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想沿着二环路观光的人们跑得爽。当然了,只是跑得爽,设计的时候可从没考虑爽之前怎么进去和爽之后怎么出来。那些个立交桥的统一风格就是--二环路永远是直通的,在二环路的头顶上形成一个环岛,不管是东去西来南下北上,想跑路就得先跟着大家伙儿在环岛上慢悠悠地转着,转到了合适的角度,你再随着鳖爬一样的车队慢慢地磨出来。

也许北京的立交桥数量在世界上算不得最多,不过本人有理由相信,在艺术型立交桥(相对于实用型)数量所占比重上,北京绝对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行为艺术家的思维依旧围着紫禁城转着圈儿,在那些圈儿上也依旧会有一座接一座的艺术型立交桥拔地而起,再加上主路辅路依旧不经意地泼墨大写意。我有理由相信,三十,不,也许五十年后,我仍旧会说:“我曾经固执地认为,负责北京城市规划的人一定是一个搞行为艺术的。”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