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百度获奖和媒体公关

几天前还是众矢之的,转眼间又成为政府表彰的楷模——在百度身上出现的这种悲喜两重天,难道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继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之后,百度近日再获北京海淀区金额为100万元的“中国驰名商标专项奖励基金”,一家制假传假的互联网公司,就这样被一些衙门正了名.

很明显,百度实在担当不起这样的荣誉,屏蔽三鹿问题奶粉负面新闻的做法已经让它直不起腰,恶意制作虚假信息欺骗社会的行为更让其公信力荡然无存.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是,事后的百度不仅没有道歉,还花言巧语地百般狡辩,着实让国人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还给百度颁奖,这出闹剧恐怕连三岁孩童都会觉得蹊跷.

在百度“屏蔽门事件”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被推向前台曝光的似乎只有百度,幕后的那些公司却早已逍遥于“门”外,继续做着各类铺天盖地的广告,以证明自己的产品如何安全可靠。

百度事件所折射的,绝不仅仅是所谓的“搜索引擎霸权”问题,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利益集团试图通过媒体来影响公众舆论的问题。这甚至已经算不得“潜规则”。现今的企业界,公共关系已经变成“媒体收买”的代名词。

企业进行公关传播,这本身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良好的企业声誉的确有助于企业品牌的建设和传播,但这一看似良好的愿望却在近些年中被加速异化。

中国企业的公关肇始于改革开放初年,蝙蝠电扇、万宝电冰箱、健力宝饮料都曾经成功地运用公共关系而获得品牌声誉的提升,但这些企业的公关手段大多非常温和,也有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作为后盾,媒体大多也是出自真实的报道,涉及内幕交易的并不多。

这一和谐景象不久就出现了不好的趋势。到了21世纪,公关公司的发展空前繁荣,这实质上把“关系”给利益化和货币化了。现在不少公关公司,并不是真正从公关形象、品牌关联度等角度去帮助企业沟通与媒体以及消费者的关系,而是利用自身的媒体关系网,为企业做虚假宣传,美其名曰“软文”。

“软文”一词大概是中国企业界和公关公司的一大创造,个中媒体也算是帮了不少的忙。一篇工业化制作的软文,它的标准路径是由企业提出需求,付钱给公关公司,公关公司则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歌功颂德(当然,也有企业要求对其竞争对手进行诋毁的),然后,再买通媒体报道,这个链就是现今所谓的“公共关系行业”。在公关公司的价目单中,已经细到了每一个字都有标准价码,这个价码还因为媒体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一些历来被视为“喉舌”的媒体上面,这些公关公司都有能力发出声音。

百度的“屏蔽门”和山西的封口费实质是一回事,企业和公关公司希望利用金钱来左右媒体,而媒体中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人也成了他们的“利益共同体”,以利益为导向来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而并非媒体一直所颂扬的“独立精神”。

以浙江的一份财经刊物为例,其铜臭味之浓已经搞笑到连报刊亭的小老板都知道的地步。这份刊物每个月都会推出有企业家大头照的封面,并且企业家上封面的价格几乎都是明码标价。这个事情报刊亭的小老板也都知道,而且报出的数字相当准确。不过,报刊亭小老板知道的是,某些上了封面的企业家不仅一点都算不得成功, 甚至还欠债累累。无怪乎,一些其他媒体的编辑记者对这个刊物的评价是“每个P都充满着铜臭味”。

如果我们的媒体都是如此充满着铜臭味,公信力又何在?读者又凭什么相信这些“喉舌”呢?中国的一项阅读调查中有一个项目是值得思索的:读者很相信论坛上的帖子,喜欢把这些帖子上的内容作为参考。这原本是媒体公信力降低的一种反映,但事实上,不少企业和公关公司都已经注意并开始利用这种动向。百度的“屏蔽门”就是这种企业试图影响网络传播的一种手段。百度在很多年前就早已开始对排位进行收费,所谓的“推广”,全都是付了费的企业。

即便是那些看似草根的论坛,其实也充斥着企业和公关公司的“枪手”。从房地产、汽车到奶粉、化妆品,网络上的“托”比比皆是。类似什么“芙蓉姐姐”、“神仙妹妹”、“王老吉捐一亿元”等等曾经被网络爆炒过的人物或是新闻事件,背后都有着企业或是公关公司的运作。网民在惊叹或是关注的时候,窃笑的却是那些始作俑者。

如果说“三聚氰胺”造成的是蛋白质假象,那么,这些所谓的“公关”造就的就是新闻假象。但这些公关的三聚氰胺事实上比毒奶粉更毒,因为他们会把那些毒奶粉描绘成一朵花,让人身在其中却浑然不知。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