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的电影中,有一大批儿童视角电影。这些电影以儿童的目光和视点去观察并叙述故事,以儿童的眼睛作为观察孔,去窥探和记录身边这个大得让我们绝望的世界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一些事情。它以微观的方式切入宏观,通过一个个局部的细胞,去探测整个世界的肌体。许多大师级电影人都拍过这样的电影,在电影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踏雪一品轩
为什么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人世,会有特殊的效果呢?因为这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和尖锐的矛盾,童真的眼睛和苦难的世界,极端的反差如反义词般。二者碰撞之后,产生出的艺术效果令人震撼。在这里,推荐近几年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十部此类影片。
这十部电影分别是《马丘卡》《香料共和国》《追风筝的人》《放牛班的春天》《乌龟也会飞》《流浪狗》《小鞋子》《真爱满行囊》《听见天堂》《八月迷情》。它们的创作者分别来自美国、法国、伊朗、德国、希腊和意大利等国,反映的内容,则是涉及从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包括战争、贫穷、动乱、疾病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的苦难等等。这些故事,或如石头,压抑观众的心灵;或如辣椒或柠檬,刺激观者的知觉;或如鱼钩,刺痛观众灵魂中最柔软的部分。这些极具冲突感的知觉和感觉,就是由“童真” 和“苦难”两个极具冲突性和反差性的元素的中和反应而形成的。
人间苦难,最大的莫过于战争所造成的苦难。在这十部影片中,有三分之一与此相关,其中,又以《乌龟也会飞》和《流浪狗》最为典型。
《乌龟也会飞》展现的是伊拉克边境被战乱追逼着挣扎生存的人们。影片以一群靠拆地雷卖废铁生存的孩子的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撕心裂肺的凄惨故事:一个10岁的小女孩,被伊拉克士兵强奸后生下一个小男孩,她带着孩子跟着被地雷炸掉双臂的哥哥四处流浪,靠哥哥用脚拆地雷为生。她可爱的儿子,总是将她心中的噩梦唤醒,她一直在悄悄干的事,就是把儿子扔掉甚至杀死,而他的哥哥和孩子王“卫星”则不断将孩子从险境中拯救出来。经过数次令人喘不过气的紧张争夺之后,小女孩最终将儿子沉下深潭,并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将无尽的痛苦和悲伤留给观众。
与它的沉痛相比,《流浪狗》更富黑色幽默。这有点像《警察与赞美诗》的儿童版,讲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对小兄妹,因父母都进了监狱而四处流浪的故事。整部电影围绕他们想办法进监狱展开,因为只有在监狱里,他们才有睡觉的地方,并且可以和妈妈在一起。但这一点小小的愿望,老天也总是不满足,每一次进监狱的机会,都在阴差阳错中消于无形。最后,他们经人点拨,看了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并学着去偷自行车,在贼喊捉贼地暴露之后,终于如愿进了监狱,但令人伤心的是,这所监狱却不是他们希望的有妈妈的那所……
这两部电影都以战争为背景,片中没有一个战斗场面,却将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描绘得椎心刺骨。除了战争本身提供的鲜活素材和编导们极具悲悯感的人道主义情怀之外,最打动人的,还是他们以童真为视角的表达方式,如果没有那群眼睛清澈得容不下一丝浊物的小演员,电影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除了战争之外,政局的动荡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与隔绝,也是造成人间苦难悲剧的重要元素,《马丘卡》《香料共和国》与《追风筝的人》就属于这一类型。智利电影《马丘卡》讲述的是在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的背景下,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与一个贫穷家庭孩子的友谊故事。本来,在社会阶层界限分明的社会里,他们是没有任何机会相识并建立友谊,但因为执政的左翼政府推行平等教育,让所有穷孩子和富孩子在一个学校读书,使他们有机会相识,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生活,发现在同一片蓝天之下,人和人之间的生活竟是那样不一样。而不一样的生活,使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以及爱憎,都有着天壤之别。随后智利暴发的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动乱,其根源就在这些差异上。
与《马丘卡》相比,《香料共和国》则显得温和一些,它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的希腊孩子,在土耳其当局要求他们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居住权之间进行两难选择的政策背景下,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伊斯坦布尔,并对它满怀一世乡愁的故事。这部影评家称之为是《天使艾美丽》与《天堂电影院》混合的美轮美奂的电影,用香料与美食为线索,从胃进入灵魂的独特叙述方式,令人在美丽之中体会到无尽的乡愁。怀念的东西越美,怀念就更让人心痛。导演很好地拿捏住了这一原则。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阿富汗一个富裕家庭的少爷与其仆人的儿子的恩怨故事。阿富汗,这片被太多符号和标记蒙蔽的世界,并非只是本·拉登的兵库,也不像史泰龙电影里那样,时时充满血和子弹壳。这里的多数人,也是吃着五谷杂粮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部电影及其同名畅销书在西方世界的风行,其中暗含的也是一种沟通的愿望。大家也许都在寻找影片主人公也在寻找的答案:一个富家的少爷与一个穷帮工的孩子,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到达彼此的心灵沟通,并体会对方的苦难与快乐?这又好像是一个隐喻,完全可以拿来概括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在人间的苦难中,还有一个门类,是由贫穷造成的。这样的苦难,在欠发达国家的电影人手中比比皆是,包括中国导演陈凯歌曾经也有过尝试,他几年前拍过一部《和你在一起》,讲述的是一个生长于贫穷环境的音乐神童的故事,但不知是观众对音乐还是对他所叙述的“没有几万元钱学琴”的苦难不认同,反响平平。倒是伊朗电影《小鞋子》,以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围绕一双小鞋子发生的故事而震动人的心灵,这个因为丢失了妹妹唯一一双旧鞋而饱受磨难的贫穷小孩子,历经了种种啼笑皆非的苦难与麻烦,而在这些苦难与麻烦之中,我们看到了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亲情与爱,那些被贫穷折磨着的生命,因为爱而充满力量与生机。
除了战争、社会动荡与贫穷之外,还有来自于社会体制与意识冲突产生的困惑与苦难。最典型的是《放牛班的春天》和《真爱满行囊》,这两部来自法国的电影,它们的编导者对人间苦难的认知,更形而上一些,已超越了物质层面,而进入了精神层面。《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群工读学校的顽劣儿童的成长故事,对他们,究竟该用僵化恶劣的惩戒制度去以暴制暴,还是应该用艺术与爱去唤醒他们心中的良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提给教育工作者,而是提给所有人的;而《真爱满行囊》里所展示的成人与儿童的两个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二者之间的喜怒哀愁和立场是那样不可理喻地存在着差异,无论对太阳失去光明之后的命运之类的大问题,还是对一条小狗的生命是否值得救赎,都有着不搞出人命就无法沟通的悲剧。而这个悲剧是属于全人类的。
在意识形态之外,还有因家庭和生理局限而造成的人生苦难。《听见天堂》讲述的是一个失明儿童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成长为世界级的录音大师的故事。从小失去光明,使他拥有比常人更强的用心灵感知声音的能力。而《八月迷情》,讲述的则是因父母离异而沦为孤儿的音乐神童突破重重阻碍、重新找到爱的故事。这两部分别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的电影,因创作者所处的环境更为富裕和优越,而显得更为平和,并有一个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完全不一样的光明结尾。没有《乌龟也会飞》的冷酷,没有《流浪狗》的绝望,没有《马丘卡》的血腥和《追风筝的人》的无边失落。他们的苦难,更多的是来自个体的不幸,与前者相比,苦难的程度是大海和小溪的差异。
电影是影像艺术,用文字表达,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这些电影中许多令人叫绝的情节和表达方式,是语言无法描述的。而真要体会其妙处,还是要等大家看过电影之后,才会有更深的认识。我相信,看完这些电影之后,您至少会明白一个道理:儿童片不是哄小孩子的小把戏,也不是用敷衍塞责的态度有口无心地能够搞出来的,更不是图解政策给孩子们说大道理的宣传品,它其实是高深得需要灵魂介入的艺术!
0 评论:
发表评论